幾點鐘量測體組成有差嗎?
生物阻抗分析儀都會建議「每次盡可能在相似的時間量測」。為什麼會有這種指引?如果沒有遵照指引,差別會很大嗎?
一篇發表於歐洲臨床營養期刊 (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) 的研究進行實驗探討這個問題!
受測者每三個小時 (9AM、12PM、3PM、6PM) 進行一次量測,一共量測手對手阻抗 (ZH-H)、腳對腳阻抗 (ZF-F)、以及手對腳阻抗(ZH-F).。
研究者嚴謹的控制其他變數所造成的影響,例如早上7AM讓受測者食用早餐 (兩小時後才量測)、中午12PM完成量測後再讓受測者吃午餐等。一天當中受測者的體重是有稍微的變化,為可預料的正常現象。

手阻抗 (ZH-H) 傍晚的時候比較高,腳對腳阻抗 (ZF-F)則是有相反現象,而手對腳阻抗 (ZH-F) 相對穩定。
為何有這種現象出現呢?
研究者推測體水分的分布有可能因為地心引力的關係,從上半身移到下半身。躺了一個晚上、剛起床後的水分可能分布相對均勻。然而站立 / 坐立一天後,累積在腿部的水分可能會增加,和早上不同。因此使用家用型腳對腳BIA儀器時,阻抗的差異會比全身式的專業機器明顯,造成比較大的誤差或早晚差別。手對手的阻抗有相似的現象,不同的時間點量測的結果有較明顯的差異。
那麼既然手對腳的量測影響不大,為何還是建議每次盡可能在相同時間量測?因為全身式的機器還是會用到腳對腳以及手對手的阻抗值,所以有辦法的話還是建議遵守標準量測SOP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