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「體脂肪率」會誤導人?

體脂肪是健康評估重要的指標,不過單看體脂肪率有時候沒辦法完整呈現身體的狀況,甚至有可能會誤導人!
1. 運動了好幾個禮拜後,體脂肪率沒有下降,甚至還增加
你開始去健身房運動了,每個禮拜都有認真鍛鍊3-4次,看鏡子也看得出來身體有變得比較結實了,但量測體脂肪的時候發現不但沒有下降,可能還稍微增加了... 到底怎麼回事?

如果飲食和鍛鍊都有在軌道上,其實這個階段增重是很正常的,因為肌肉和脂肪都有增加。增肌階段都會建議多攝取設量和蛋白質,這個時候脂肪或多或少也會難免增加,英文俗成「Bulking」意思也就是先長肉再說!
2. 體重有減輕,但體脂肪沒有減少,甚至還增加
減重原則上都要做熱量控制,使得一天所消耗的熱量大於攝取熱量。多數人完成增肌期後會開始限制這量,甩掉Bulking階段一起累積的脂肪。
不過,如果有減重但體脂肪持平,那代表也同步在流失些肌肉量。

限制熱量、減重的時候難免會流失一點肌肉,不過減重期還是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營養 (例如減少碳水化合物但保持高蛋白),運動也至少保持「維護」型強度,以免白費之前的努力。
3. 體脂肪率正常,但體重和BMI都過低
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很簡單: 肌肉量不足!

一般人都知道過度肥胖會有健康風險,但實際上體重過低也是有風險的!
雖然很多人都以為體重輕的人就一定身體健康,這種族群容易患有肌肉量不足的問題,日後有可能會導致其他健康問題,例如肌少症。
如果體脂肪率標準但體重過低,建議檢查「骨骼肌質量指數」(Skeletal Muscle Index),將指數和風險範圍相比。如果低於風險點,那代表骨骼肌過低,需要鍛鍊增加!
4. 體脂肪率正常,肌肉量也高,但肌肉不均衡
如果使用的體組成分析儀除了體脂肪之外還有提供肌肉量,那多了一項重要的資訊能避免被前面三項說明的現象誤導。
不過,肌肉的分佈也相當重要! 許多人上半身肌肉比下半身發達,有些人則是有明顯的左右不均衡、增加受傷風險。

以上範例的整體肌肉脂肪比例良好,骨骼肌超標、體脂肪率標準。不過檢視肢段結果時,看到上半身明顯比下半身發達。
結論
雖然體脂肪率是重要的健康指標,它終究是多項指標其中一項,過度仰賴可能會誤導、錯誤詮釋身體的情況。
如果有全身式的體組成分析儀 (例如Charder MA601),可獲得各肢段的肌肉脂肪,更精確的理解肌肉脂肪比例分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