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組成分析儀精準嗎?

人體組成分析儀可以提供各項結果,例如體水分、脂肪、肌肉等等。但我們要如何確定這些結果是精準的?
以體重計為例,精準度的驗證原理相當簡單!技術人員要進行體重的校正或檢驗時,會使用實驗室認證過的重量砝碼,確認體重計顯示的結果是精準的。舉例說,如果在秤台上放了20kg的砝碼,螢幕應當顯示正確的20kg,而如果有明顯偏差,就知道需要校正了。
然而驗證體組成就沒有那麼單純了!體重計有砝碼所提供的「真實」結果可以相比,但體組成沒有單一項100%準確的量測方式,無論是雙能X光(DXA)、水中秤重法、空氣容積計量儀(ADP)、核磁共振(MRI)、電腦斷層(CT)、生物阻抗分析(BIA),以上這些全都是推估/計算出來的結果。
雖然是這樣,但其中幾項量測方式,被認定為「黃金標準」。以BIA與DXA為例,多數的學術研究或是驗證報告,經常將此兩種設備的結果進行比較,確認其相似程度。如果BIA的結果和「黃金標準」很相近,就會被認定為「準確」。
精準度的判定,則是由數據統計去計算,最常見的分析為(一)相關係數 以及(二)一致性界限。
相關係數 / Level of Correlation
相關係數說明兩個不同設備提供的結果有多相似。因此如果目的是盡可能貼近「黃金標準」的結果,那麼理想上相關係數(稱為「r值」)越高越好。如果閱讀某篇驗證報告,上面寫BIA設備的體脂肪結果和DXA體脂肪結果的相關係數有r=0.96,代表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很高。

一致性界限 / Limit of Agreement (LoA)
一致性界限(LoA)和標準差的概念相似,目的是了解結果和「黃金標準」的平均偏差以及差值標準差的範圍界限,因此LoA的界限越大,代表結果和「黃金標準」的差異越大,因此LoA的界限越小越好。

以上是驗證報告最關鍵的分析項目。雖然我們都希望能有簡單明確的答案,說明「啟德的人體組成分析儀和DXA有r=0.96相關係數」,但又無法像體重計一樣完整的驗證它。
假設,某一次的研究可能結果相當漂亮,相關係數高、LoA的界限小。但如果實驗的受測者全都是男性,那我們能肯定女性的結果一樣準確嗎?如果受測者的BMI都在正常範圍內,那高BMI的人量測也一樣精準嗎?
體重量測有「100%的標準答案」,但體組成是一個有進步潛力的一門學問,啟德的專家們至今仍然透過各種的實驗,不斷進行驗證,並將驗證結果發佈到國際期刊上,持續提升BIA的精準度。
雖然和「黃金標準」比較和驗證是很重要的,不過或許更值得關注的是專家是否有在持續進行研究,改善方程式,讓新的一代超越前一代!